时间:2025-07-25
发布单位:
民国作家倪锡英在《都市地理小丛书·上海》一书中写道:“北四川路在苏州河之北,这是一条著名的‘神秘之街’,两旁多咖啡馆、跳舞场,是青年男女活动场域,这路上便充满着神秘的气息,带着几分异国的情调。我们若从苏州河越过四川路桥向北去,便可以看见邮政局巍然地站立在苏州河上,新亚酒店的红色楼房和邮政局对峙着。再向北去,到海宁路和老靶子路一带,便是全路商业最繁盛的区域,也就是最神秘的地带。这条路的终点直达虹口公园,路权管辖表面上虽属于公共租界工部局,而实际上是日本人的大本营,中国人以广东人居住的最多。” ▲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北四川路 是的,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,在20世纪40年代有过一份统计,城市户籍人口中“新上海人”已经占到了85%,而其中两大群体对上海的繁荣繁华作出了巨大贡献,一个是浙江人,尤其是浙江人中的宁波人;另一个是广东人,尤其是广东人中的中山人。上海南京路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司,都是广东中山人创建起来的。上海是电影业的发祥地,但要是没有广东人喝了头啖汤,想也别想。上海开埠后登陆沪滨淘金的广东人多居住在虹口一带。倪锡英一再强调“最神秘”这三个字,盖因这里各色人等麇集,文化多元,管理松懈,不少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可以从这里开始讲起。
“利男居”是上海著名食品品牌,它也是诞生于上海的传奇。据说还在清朝末年的1902年,有个名叫钟安樵的广东人,来到上海淘金,在南京东路开了一家“利男居”饼家。广东人素有饮早茶的习惯,饼家的产品就为这一习惯提供了方便。另一方面,依广东旧俗,有钱人家嫁女时,要定做大量的龙凤礼饼馈赠前来贺喜的亲友。为迎合人们多子多孙的期盼心理,这种饼多取名为“利男”。“利男居”在上海繁华闹市落地后,由于店名吉利,出品道地,又可电话预定,送货上门,在当时上海的广东同乡婚嫁所需的礼饼糕点,十有八九都向“利男居”购买。这一习俗也影响了老上海人家,凡有小辈婚嫁,也会效法广东人去利男居购买龙凤礼饼馈赠亲友,以讨个好口采:吃了利男饼,生个男孩。
▲“利男居”鸡仔饼
20世纪20年代,由于房屋纠纷,“利男居”迁往虹口天潼路,后又迁往四川北路邢家桥。得到虹口广东人的照顾,生意一直很好。当时“利男居”推出的品种很灵活,随着时节变化,上市各种茶点也不断更迭,从麻球到春卷,从粽子到重阳糕,从鸡仔饼到猪油花生,从中秋月饼到叉烧大包,无所不有,无所不精。尤其是萨其马最为人称道,萨其马本是满族糕点,用冰糖、奶油、鸡蛋和白面做成长仅寸余的短条,揉匀后置炉上烘烤成熟,压成大片,再切成小方块,甜腻松酥,奶香浓郁,老少咸宜,是很好的佐茶妙品。于是“利男居”的声誉在上海广式茶食业中首屈一指,与“同芳居”“怡珍居”“群芳居”齐名,号称广式茶点“四大居”。
1937年八·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,借着日军的淫威,居住在虹口的日本浪人经常在市场上捣乱,中国人无不侧目。“利男居”为图清静,同时也由于店面租赁一事的纠结,就整体迁往英租界的浙江路宁波路口继续营业。
“利男居”迁走后,给生活在虹口的广东籍居民带来诸多不便,他们非常想念“利男居”。于是在1950年,“利男居”的第三代传人途经四川北路时看到有门面房子的招租广告,就盘下四川北路501号商铺,开了一家糕饼店铺。老顾客看到利男居的后人来了,就鼓励他说:“利男居的后人来开店,生意一定好的。”店主闻说后干脆就将店名唤作“一定好”,直白晓畅,传诵方便。
▲“一定好”食品店
“一定好”保留了广式糕点重糖重油、皮酥馅足、奶味醇厚的特点外,还创制了芝麻糊这种价廉物美的小食。
芝麻糊本是广东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小食,这种担子一头是保温的炉子和光可鉴人的紫铜锅,另一头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碗具,若有人远远一声叫买,他便立定身子,就地支起担子,往锅里舀取一碗,客人站着就可解馋点饥,这在虹口是一道市井味很浓的风景。
芝麻糊看似简单,但要做好它也不容易,一个环节失误,芝麻糊就会变得炀稀,不滑不糯了。所以“一定好”的师傅不仅注重食材的优选,连生产用具也洗得干干净净,从来不借他人之手,确保成品香、甜、稠、滑,四个特点一个不能少。要是在西北风呼号的天气里趁烫喝一碗,配以豆沙麻球或咸煎饼等,便浑身带劲,脚下生风,一路就走到五角场了。
曾生活在四川路上的中年人,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年吃芝麻糊的情景呢。“一定好”,果然一定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