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5-01
发布单位:
1889年7月,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。中国工人阶级首次集会纪念五一劳动节则是发生在1920年,这其中又以上海工人的纪念活动最具特色。
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,以上海工人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,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在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推动下,1920年4月18日,上海七大工会团体召开联席会议,筹备举行“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”。26日,七团体再次开会,确定大会于5月1日下午在上海公共体育场(地址在今方斜路515号)召开。
5月1日,由于北洋政府派出军警不断阻扰,纪念大会转至老靶子路(今武进路)的一片荒地中举行,与会群众高声歌唱,挥舞旗帜。下午3时,大会正式开始。工人代表李恒林及学生和商界代表依次发表演讲。大会最后在“劳动神圣万岁”的口号声中落下帷幕。
在同一天,陈独秀等人筹备两个多月编就的《新青年·劳动节纪念号》(第七卷第六号)同读者见面了。相比于以往的《新青年》,《劳动节纪念号》在篇幅上增加了一倍以上,共计400页。其封面是罗丹的作品《劳工神圣》,孙中山为之题词“天下为公”,蔡元培在扉页上题词“劳工神圣”。这个纪念专刊发表了28篇文章,包括李大钊的《“五一”运动史》、陈独秀的《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》等,主要反映了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长沙、无锡、南京、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,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。《新青年·劳动节纪念号》的编辑发行,是中国先进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。
信息来源:档案春秋